bwin必赢国际|官网_首页

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项目指南» 2015年度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方向与具体要求

2015年度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方向与具体要求

来源: 管理员 发布:2015-06-14

2015年度重大科技专项支持方向与具体要求

 

专项一:盐湖镁质节能建筑材料产业化与应用示范

一、专项目标说明

针对盐湖氯化镁、氯化钙等副产物规模化利用的技术“瓶颈”问题,开发系列盐湖镁质节能建筑材料产品,实现民居建筑和设施农业建筑的镁水泥-相变材料-太阳能耦合节能建筑系统示范应用,形成系列知识产权和施工质量控制标准,为我省盐湖资源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二、研究内容

1、 开展盐湖化工废弃物生产镁质材料用氧化镁技术研究;

2、 开展节能耐候抗水等功能镁水泥材料系列产品开发及工程化应用示范;

3、 开展盐湖副产物梯度室温相变储能材料产品开发及工程化应用;

4、 开展镁质建材工程化应用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评议。

     三、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和预期成果

技术指标:

1、盐湖化工废弃物制备氧化镁,MgO含量≥85%,活性MgO≥65%,游离CaO≤1.5%, 120目通过率≥97%,产品符合菱镁制品用工业氧化镁WB/T 1019-2002标准;

2、镁水泥材料:

(1)保温砌块:抗压强度≥1.0MPa,导热系数≤0.12W/mK

(2)镁水泥复合材料农用大棚架:产品符合菱镁符合材料农用大棚架WB/T1012-2000标准;

(3)玻镁风管:产品符合JC/T646-2006标准;

3、盐湖副产物梯度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相变热≥200kJ/L,材料储放热平台温差≤2℃;

4、实现千平方米级民居建筑和设施农业建筑调温相变材料耦合供暖系统示范应用,节能效率≥70%;

预期成果:

1、提交工程应用的经济性评价报告;

2、形成盐湖镁质建材施工质量控制标准;申报相关国家专利5项以上;

3、提交镁质节能建筑材料工程化应用技术领域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报告。

(二)经济(社会)指标

1、形成年产500吨氧化镁中试规模;形成万吨级镁质材料用氧化镁工艺包;

2、保温砌块达到年产5000 m3,形成年产万立方米级示范生产能力;镁水泥复合材料农用大棚架形成年产万立方米级示范生产能力;玻镁风管形成年产10万平方米级生产能力;

3、水合盐相变储能材料形成年产500 吨生产能力;

4、合计年新增产值2000万元。

四、实施期限

2015年-2017年

五、经费安排

专项资助经费不超过700万元,企业配套科研投入不低于专项资助经费的3倍。

 

专项二:柴达木枸杞产业提质增效综合配套技术集成示范

一、专项目标说明

枸杞产业是我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其中都兰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全省种植面积的50%,已成为我省枸杞产业核心区。针对目前枸杞产量不稳定、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等问题,通过提升枸杞整体苗木品质、标准化良种良法生产、产品高值开发、安全溯源及服务体系等综合配套技术集成打造以都兰为核心的柴达木枸杞产业集群,推进我省枸杞产业整体提质增效。

  二、研究内容

1、枸杞种苗质量提升技术集成与产业化

针对目前我省枸杞种苗品质参差不齐、质量不高等生产现状,在前期研究繁育低糖、大果型高产柴达木枸杞品系的基础上,通过柴达木枸杞种质资源提纯复壮、组织培养、全光喷雾等无性快繁技术,建立完善枸杞种苗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和产业布局,进一步提升柴达木枸杞种苗纯度、质量和良种的占有率;

2、基于良种良法配套的枸杞提质增效综合技术应用与示范

针对枸杞传统栽培模式下产量不稳定、优果率低等问题,通过开展枸杞篱架栽培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综合配套枸杞专用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病虫草害生物防治、机械采收等关键技术,实现枸杞立体增效栽培、节水高效利用、肥药减施增效等创新生产模式,打造柴达木枸杞丰产高效栽培综合配套技术体系,整体提升柴达木枸杞提质增效,增强产业发展潜力;

3、枸杞高值开发利用及精深加工产业化技术

针对枸杞产品单一、产业链条短的生产实际,围绕果核脱离技术、超临界CO2萃取枸杞籽油工艺技术、优化枸杞制干(冻干)技术等开发枸杞纯鲜果汁、枸杞醋饮、枸杞籽油等系列精深加工产品,延伸枸杞产业链,实现枸杞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高值开发;

4、建立枸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及服务体系建设应用

针对枸杞产业服务不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通过对枸杞产地环境、栽培生产等产品风险因子进行质量安全评价,分析影响枸杞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控制点,建立枸杞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应用无线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3S 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决策支持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立枸杞种植、加工、流通全过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服务体系。联合海西州政府建立柴达木枸杞科技产业园区众创空间,促进行业合作、产学研联合,制定建设枸杞信息溯源标准规范。

三、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和预期成果

技术指标:

1、枸杞良种苗木占有率达到80%以上,实现枸杞良种种苗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种苗纯度达到95%以上,一级苗率达到60%以上;

2、节水提高20%以上,化肥农药减施20%~30%。

预期成果:

1、提交青海枸杞种质质量综合评价报告;

2、选育出柴达木枸杞新品系(或优良无性系)2种;

3、制定青海枸杞质量安全管控指南草案或技术规范;建成枸杞产地、产品基本信息数据库、枸杞质量安全信息数据库;编制完成枸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采集、编码、标签标识规范行业标准草案;

4、建立枸杞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

(二)经济(社会)指标

1、建立柴达木枸杞科技产业园区众创空间;

2、培育枸杞良种种苗500万株;

3、围绕柴达木枸杞良种良法综合配套,建立枸杞篱架栽培综合配套技术示范基地3000亩,实现亩增收1000元以上;

4、建成枸杞有机肥生产线1条,生产枸杞专用有机肥3万吨以上,专用有机肥覆盖率达到80%以上,产量提高10%以上;

5、建成4条枸杞冻干果生产线,年产枸杞冻干果1000吨;建成枸杞干果制干生产线1条,年产干果1000吨;建成枸杞醋饮生产线1条,年产枸杞醋饮300吨;

6、项目新增产值达3.0亿元,年利税突破1.0亿元。

  四、实施期限

    2015年-2018年

  五、经费安排

专项资助经费不超过800万元,企业配套科研投入不低于专项资助经费的8倍。

 

专项三:海东粮改饲模式下的饲草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一、专项目标说明

按照《关于全面深化农牧区改革加快推进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建设的意见》(青发[2015]1号)精神,针对我省高原生态畜牧业发展的饲草料数量和品质以及转方式、增效益等生产需求,围绕粮改饲和种养结合模式,开展玉米、甜高粱、箭筈豌豆等品种繁育、豆科良种扩繁、禾豆混播、青(微)贮加工等综合技术配套,在高位脑山地区和农牧交错地带扩大饲草种植,推进以饲补牧加快发展草产业。

   二、研究内容

1、玉米与甜高粱品种筛选及配套技术集成示范

  从现有和引进品种中鉴定筛选出适于海东不同生态区的更优的玉米和高粱主导品种,并集成丰产栽培技术规范;通过禾豆间作、禾禾间作以及不同间作的比例等方式优化粮改饲种植模式结构,以提高混合鲜草产量及蛋白质含量。

2、饲草产品提质增效技术集成示范

  通过青(微)贮原料配比、生物菌剂的改良利用等方式,提高现有青(微)贮产品的蛋白质含量。开发蛋白质含量8%以上的草颗粒或草粉、草块等新型草产品,延长鲜草产品的保质期,并规模化生产和利用。

3、优质饲草作物品种的种子扩繁技术集成示范

针对青海省的箭筈豌豆和毛苕子等主导的优质豆科饲用作物品种开展种子繁育技术集成。同时,引进适于农牧交错区的禾豆混播优质饲作物品种进行鉴定,并筛选出新品种,完善种子生产技术,适度扩繁种子,建立种子基地。

三、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和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1、筛选玉米甜高粱优良品种4-5个,其中:审定2-3个;引进优质豆科和禾本科饲用作物品种2-3个;

2、集成鲜草产量达5500.0公斤/亩以上的玉米丰产栽培规范1项;鲜草产量达6000.0公斤/亩以上的甜高梁丰产栽培技术规范1项;饲用作物品种的种子生产技术规程1-2项;蛋白质含量达8.0%以上的青(微)贮技术规范1项;

3、集成较普通种植模式下的鲜草蛋白质含量提高1-2个百分点的种植模式1-2个;开发蛋白质含量8%以上的草颗粒或草粉、草块等新型草产品2-3个。

(二)经济(社会)指标

1、建立50个玉米和甜高粱高效栽培示范基地10万亩,(其中:甜高梁基地5个,各2000亩)。辐射带动30万亩;建立优质饲作物品种种子基地20个,规范达1.2万亩,生产加工种子1000吨;

2、玉米甜高粱青(微)贮产品加工基地10个,年生产20万吨;生产新型草产品加工基地1个,年生产1000吨;

3、累计新增粮用玉米150万公斤,玉米和甜高梁青贮原料10.25万吨;箭筈豌豆和毛苕子等豆科种子130万公斤,黑饲麦种子50.0万公斤。累计新增产值达3800万元,带动1.0亿元以上。

  四、实施期限

    2015年-2017年

  五、经费安排 

专项资助经费不超过800万元,企业配套科研投入不低于专项资助经费的6倍。

 

专项四:西宁市智慧交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一、专项目标说明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西宁市城市交通中的应用,依托物联网技术与云计算技术搭建西宁市交通基础信息平台,形成全市综合交通运行监测体系,建设综合交通运行管理中心。加强公交、出租、交通管理等行业管理,实现交通运行监测一体化、交通管理精细化、信息服务精准化,提高西宁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安全水平,推进城市智能交通快速发展,为西宁现代化城市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研究内容

1、西宁市智慧交通发展对策研究;

2、城市交通大数据采集分析与共享研究;

3、城市交通拥堵动态识别与预测研究;

4、基于大数据的城市指挥决策辅助系统开发;

5、基于大数据客户端应用软件开发;

6、公共交通线网优化研究与应用;

7、建设不少于10平方公里城市交通示范区。

三、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和预期成果

技术指标:

1、城市交通安全水平明显提升,交通事故发生率较项目实施前下降15%以上;

2、典型示范区域内交通运行效率提升20%以上。

预期成果:

1、提交西宁智慧交通发展研究报告;

2、建立基于浮动车的西宁市交通拥堵动态识别系统,基于大数据的西宁市交通指挥决策辅助系统和西宁市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3、建立基于西宁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决策系统和西宁市公交线网优化辅助决策系统。

(二)经济(社会)指标

1、建成西宁市交通信息化指挥中心。

四、实施期限

2015年-2017年

五、经费安排

专项资助经费不超过500万元,配套科研投入不低于专项资助经费的10倍。

 

专项五:三江源智慧生态畜牧业平台建设

一、专项目标说明

针对三江源二期工程建设由应急抢救型向长效机制型转变的的需求,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建立的生态监测平台和草地利用及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的基础上,建立智慧生态畜牧业技术平台,构建以“减压增效”为目标的智慧生态畜牧业新模式,大力推进生产方式转变,为促进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二、研究内容

1、三江源区智慧生态畜牧业信息云平台建设;

2、智慧生态畜牧业综合数据信息系统研发;

3、三江源区休牧、轮牧、禁牧草场生态监测;

4、天然草地智慧放牧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5、智慧草地畜牧业模式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6、智慧畜牧业“暖牧冷饲”模式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

7、畜产品溯源系统及新型电商模式开发;

8、三江源区智慧畜牧业模式区域适宜性评估。

三、考核指标

(一)主要技术指标和预期成果

技术指标:

    1、智慧生态畜牧业信息系统生长季草情监测每旬更新、空间分辨率达到30米。

预期成果:

1、建成智慧生态畜牧业信息云平台,并建立智慧生态畜牧业典型示范区县级平台,实现信息云和典型示范区县级平台的联网运行。

2、智慧生态畜牧业信息系统集成基础地理、生态系统类型、草情、畜牧业、环境质量、图像、野外动物等专题数据库;

(二)经济(社会)指标

1、建成三江源区智慧畜牧业示范基地3个,示范面积20万亩以上,示范区天然草场牧草生物量提高20%以上、植被盖度提高25%以上。

2、优质高产饲草基地建植与管理智慧示范推广4.2万亩以上。

3、建立畜产品追溯体系和新型电商平台,RFID电子耳标佩戴牦牛和藏系绵羊不少于5万头(只)。

4、重点推进11个智慧畜牧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联营牧场发展,示范户户均增收达到30%以上;建立“企业+合作社+牧户”技术转化联盟,集成和转移智慧生态畜牧业关键环节成套技术3-5套,示范企业产值提高25%以上。

四、实施期限

2015年-2018年

五、经费安排

专项资助经费不超过1000万元,配套科研投入不低于专项资助经费的3倍。